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與糧食(四):找回消失的黃豆 學者提出有機雜糧救國論
102/07/29
瀏覽次數
9036
王凱
|
資深媒體人
林怡伶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台灣糧食綜合自給率偏低,其中最大缺口就是雜糧作物,包括黃豆、玉米和小麥幾乎全部仰賴進口,為了力挽狂瀾,農業界發起「黃小玉總動員」行動,農民逐漸恢復耕作雜糧作物的農田,學者喊出「有機雜糧救國論」的口號,希望政府活化休耕地的同時,透過政策鼓勵有機黃豆等生產,全台迎戰糧食危機。
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雜糧穀物,玉米約有四、五百萬噸,大豆約有二百五十萬噸,供應麵食的小麥也幾乎全仰賴進口,每年約有一百二十萬噸,國產雜糧產量不足,形同糧食主權失守。
「我們的雜糧作物全部仰賴進口,糧食主權掌握在外國人和進口糧商手裡,這是台灣的糧食危機。」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說,當前國際糧價波動厲害,政府有稻米的安全存量,對於大宗進口的黃豆、小麥與玉米等雜糧作物卻沒有安全存量,僅靠海上運送(在船量)與等待進入市場的倉儲存量(倉庫量)根本不夠,政府至少要有1個月以上的雜糧存量,這也是保國的基礎。
台灣耕地零碎,很難像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大面積粗放生產模式,運用大型機具農耕降低成本,因此本土雜糧作物的價格不具競爭力。不過,國際油價上漲、氣候變動劇烈造成糧價波動,鼓勵國內雜糧生產有迫切必要,「台灣生產的雜糧沒有基因改造問題,加上新鮮,因此仍和國外穀物相比有不同風味。」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說。
面對進口的雜糧穀物強勢攻佔市場,台灣農民也沒有棄守。近年來,本土黃豆、小麥與玉米逐漸在各地復耕。台南佳里區農戶蘇榮燦見證了雜糧農耕的興衰歲月。
蘇榮燦從1980年代返鄉務農,原本是從事雜糧代耕,當時政府已經逐漸開放黃豆、玉米、小麥等雜糧進口,取消保價收購的政策,雜糧作物逐漸式微,佳里地區全盛時期曾有高達16家左右的代耕業者,當時他代耕面積就高達上百甲農田,最後代耕業者一一轉業,只剩下他1人。
為了找到出路,蘇榮燦選擇轉型,從專業代耕變成自耕農民,耕種黃豆、蕎麥、小麥、綠豆、薏仁等雜糧作物,採取「適地適種」模式,歷經千辛萬苦,遍訪各地尋找本土種子,同時自己採種、育種與保種,並開發加工品牌「荳之鄉」,研發各種健康營養的雜糧加工品,提高經濟收益。
除了個別農戶的堅持與推廣,也有小農發揮集體的力量。喜願麵包坊總監施明煌組織各地農民,自2007年努力推動台灣小麥復耕,去年也籌組「大豆特工隊」。除了鼓勵農民復耕雜糧作物,也深入校園推動小麥或大豆學堂,從事食農教育。
如今復耕小麥的面積,已經擴展到200公頃,預估產量可達400公噸,耕種據點拓及台中大雅、嘉義東石,以及花蓮玉里、壽豐等地。台灣最大的麵粉進口商聯華實業公司也支持本土小麥復育與收購,推出「新高山台灣小麥粉」,推廣到全台烘焙業界。
然而,小麥並不適合台灣氣候,只是提高雜糧作物的自給率,必須多管齊下,選擇適地栽培。蔡培慧也說,過去在西部沿海冬季裡可以適合生產小麥,當地風大也不需大量用水,以前在麥寮等地,曾經種植多達四、五萬公頃麥田。如果能夠復耕既有麥田,儘管產量有限,也是解決糧食危機的眾多藥方之一。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則高喊「有機雜糧救國論」,政府首要目標應該先全力推廣本土的有機黃豆,不僅迎戰糧食危機,也攸關國人健康,因為全台約有兩百萬人的素食人口,主要蛋白質來源幾乎都是黃豆。
郭華仁說,台灣的進口黃豆有高達9成是飼料級的基因改造黃豆。政府同樣花錢補貼休耕地復耕,應該集中資源鼓勵種植有機黃豆,不僅符合環境補貼,也讓土壤恢復健康,因為種植黃豆還有固氮的效果,減少肥料使用。
「全面復耕雜糧作物並不容易,需要政府帶頭,要有政策帶動,」蔡培慧也點出當前的困境,儘管民間組織農民復耕雜糧,但農民分散臺灣各地,契作收益不高,就會影響農民耕種意願。政府要有收購政策支持,台灣才能大規模恢復耕作雜糧作物,否則恐怕難以突破困境。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有機農業」係指在耕作過程中不種經基因改造、化學處理的繁殖物料,栽種過程也不使用化肥、農藥與促進生長素,全程遵守自然保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作物依適地適種,用輪作、間作以及天然肥料、堆肥、綠肥的配合,來保持土壤肥沃、改善土壤結構。動植物的殘餘廢料,經微生物分解就能夠成為最天然的肥料,變成豐富礦物質和有機質。
而在病蟲害防治上,農夫則必須用環保農藥和物理、生物手段並行,例如利用天然物來製作驅蟲的成分,或者利用物競天擇、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特性,讓生物相剋,搭配工具輔助,如稻草人、防蟲網等,可達到吸引益蟲、驅趕害蟲之目的。因此有機農業可以說是讓人類與自然重回和諧狀況的生產方式。(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審校:
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糧食危機(23)
適地適種(2)
物競天擇(10)
有機(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的一針所掩蓋的技術網路-談子宮頸癌預防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