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環境營造工法
104/07/09
瀏覽次數
5763
周嘉宜|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
葉勝雄|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安全衛生中心組長
幸福生活是人人追求的目標,我們都希望讓自己沉浸在幸福的環境中,要怎麼做才能有幸福的環境呢?由於每個人對幸福的需求不盡相同,想擁有幸福環境應該做到以下3個要項:第一是營造幸福的環境,第二是維護幸福的環境,第三是持續開創幸福的環境。簡單來說,就是營造幸福、把握幸福和創造幸福。
民國102年8月政府發布的「國民幸福指數」分為物質生活條件與生活品質兩個面向。前者含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3個領域,後者則包括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8個領域。從這份資料看來就有高達11種不同的領域,加上每個人的主觀幸福感不同,幾乎很難找到客觀適用的幸福環境。但是如果能夠讓不同的人在生活的環境中不相衝突,感到幸福的人比率增加,環境的幸福程度自然就提高了。
安全的環境
對於重視安全的人來說,最需要的就是人身安全的環境,但要如何營造這種環境呢?對周邊環境多一分關懷,就可以少一分風險。像大仁科技大學在校園安全硬體設備上投資很多,但是光有很好的硬體,沒有相對的配套措施,在災害發生時可能無法發揮硬體的功能。因此學校定期舉辦防災救護演練,就是要確保全校師生可以在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中學習。
幸福是可以營造的,而人們又常在經歷不幸福的遭遇後才真正體會幸福的真諦。例如當我們看到民國104年8月1日高雄氣爆發生後的災害報導,明白受害者是多麼不安全,這時候才能體認身處在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營造綠色空間的幸福
對於重視養生的人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對健康有益的環境,但要如何營造這樣的環境呢?如果你只是猜想對健康有益的環境必須擁有充足的新鮮空氣,並沒有從各方面如在書本或者網站中先查詢了解,什麼是對健康有益的環境?什麼樣的環境才是擁有充足的新鮮空氣?你找到的不見得是對健康最有益的環境。
印度著名的綠色植物空氣淨化專家卡邁勒提出他的綠色建築構想,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栽種在室內的黃椰子、虎尾蘭和黃金葛3種綠色植物能過濾有害氣體和產生所需新鮮空氣,讓我們在室內保持健康。研究顯示這3種綠色植物可讓處在室內的研究參與者血氧含量明顯增加,工作效率顯著提升,過去有眼睛不適、呼吸系統問題、頭痛、肺功能障礙、氣喘等症狀都獲得明顯的改善;同時經過計算分析,室內能源需求也明顯減少。
了解充足新鮮空氣的環境,透過栽種綠色植物營造綠色空間,可以讓我們保持健康。同樣地,擁有充裕綠色空間的大自然,舒暢地呼吸清新空氣,就能讓我們很快地體驗到對健康有益的環境。
珍惜環境資源
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後,永續發展的幸福生活議題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因此要有幸福的環境,就必須珍惜自然資源,不破壞環境,且節約循環再利用使其能永續使用。
在水資源方面,水源被破壞或飲用水不足,不但危及生命安全,甚至會出現嚴重危及自然環境的後果。因此在維護水的自然資源方面,要節約用水,也要保護水源使其不受汙染。如此,不但有足夠的水資源可用,還能讓人與水更親近,喚回人類親水的天性,歡笑同樂下自然就走入幸福的環境中了。例如每年夏季在宜蘭東山河舉行的國際童玩節,就以透過戲水來吸引遊客,營造幸福的環境。
至於在維護自然環境方面,一方面要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來減少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方面要保護山林的綠色資源使其不受汙染。如此不但可因少開汽、機車減低廢氣汙染空氣,避免因地球暖化影響氣候,還可以因為保護綠色資源而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因此,擁有清新的空氣、乾淨安全的水資源,以及廣大的綠地空間,能夠身處在這樣的一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幸福的永續校園
好好運用智慧,把生態環境、廢水與廢棄物再處理以營造出另一種優質的環境,就是營造幸福環境很好的一個例子。像大仁科技大學為了順利推動校園環境安全衛生工作及結合綠色永續校園與橘色關懷,把環境教育列入學校的「環境安全衛生政策」,並在「勞動教育服務」課程中,為了使學生了解垃圾的產生、分類、回收及再利用,就把校園內的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站建置營造為黃金屋。
這樣不但提高廢棄物的再利用率,也讓學生了解回收處理站的價值,認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規劃理念,履行對環境友善及永續發展的承諾。
另外,在校舍屋頂上廣設太陽能板,利用南臺灣充足的日照與空氣中灰塵量很低的優勢,為學校節省一筆龐大的電費,不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也對地球盡一分心力。在廢水處理方面,把汙水處理站營造建置為清水軒,透過汙水處理回收再利用系統,可使再生水使用於綠地花木澆灌。這清水軒及建置的校園綠地花木,就成為汙水再利用、改善用水環境的最佳示範系統,達到補充地下水及永續再利用的目標,自然而然地把我們帶向更幸福的環境。
對社區環境關懷
上述的做法還能使草地綠皮增加,讓環境成為綠意盎然的怡人景觀。若能夠不局限於自身的幸福環境,把這樣的理念延伸推廣至附近社區,幸福的綠色環境區域自然就增大了。如果同時注意環保問題,不但能夠使友善的環境永續發展,還能讓接觸這種做法的人們學會營造優質環境,認同綠色環保永續發展。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若能把自己的幸福分享給其他人,讓更多周遭的人也能感受到快樂,我們自然而然就沉浸在幸福的環境中了。因此除了注重自己的生活環境外,也可動腦辦些服務附近社區的活動,擴大幸福環境的範圍。例如:關懷環境為社區環境清潔打掃、進行社區環境營造研討的活動、關心社區長輩、與社區活動中心合作定期舉辦老人健康促進的活動等,這些都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優質的幸福。
像大仁科技大學除了校內做到綠色校園永續外,校外還對社區環境進行服務關懷活動,把綠色環保永續校園的理念推廣出去。多費點心思就能拓展幸福環境的範圍,也為全校師生營造出另一種幸福的環境。
維護幸福的環境資源
乾淨的環境讓人覺得很舒服,但是如果不隨時保持乾淨,環境很快就變髒,幸褔感自然就變差了,因此維護幸福的環境也是營造幸福環境相當重要的一項工作。人類的演化過程無時無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也不斷地使用這些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包括水、土壤、日光、氣候、溫度、地形、天然動植物等要素,如果這些自然環境被破壞或自然資源被用盡,恐怕會造成永遠無法復原的遺憾。由此看來,維護自然環境資源是維護幸福環境最重要的一部分。
當然維護個人喜歡的環境外,也要維護他人喜愛的環境;維護人類喜愛的環境外,也要維護其他生物喜愛的環境。畢竟個人的喜好有限,這麼做才不會使美好的環境只局限在個人所好的小世界中。
同樣地,人所喜好的有限,並不能涵蓋各種生物所好,這麼做才能使受到喜好的世界範圍增大。保護好個人的幸福需求能讓自己沉浸在幸福中,保護好眾人的幸福需求能讓大家沉浸在幸福中,保護好各種生物的需求才能讓整個環境沉浸在幸福中。這些年來全世界所注重的環境保護,其實就是全人類共同合作幫助大家邁向全世界的幸福環境,何不多盡些心力呢!
在注重低碳環保之外,也別忘了環境教育,如此才能更有效率地讓更多人朝幸福目標迅速邁進。整體而言,除了要好好維護自然環境,使自然資源不至於消失殆盡外,也要好好維護幸福的環境,幸福的感覺才能繼續保持。
學習滿足與感恩
很多人都有與家人或朋友一起享用吃到飽自助餐的經驗,我們知道這是一種不環保的飲食,筆者也不鼓勵。然而當我們面對琳琅滿目的佳餚時,常常認為若不多吃一點,似乎對不起自己的荷包。或許有人在用餐七、八分飽時會思考:今天還有什麼佳餚沒有享用到,於是再補充一些漏掉的佳餚。這看似幸福可以飽餐一頓佳餚美食,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可能換來撐得很脹不太舒服的肚子。
因此在面對這麼多的美食時,該如何選擇才能保有用餐的幸福感覺?或許先拋開吃到飽的思維,智慧地選用佳餚,才能讓用餐過後與家人或朋友提起這家餐廳用餐的情景時,還能不斷地回憶某道佳餚真是美味的幸福。
營造幸福環境很簡單,生活中不容易什麼都能夠擁有,如果希望什麼都能擁有,日子或許會過得很辛苦,太多的欲望不能滿足,讓人無法感到幸福。無論你現在是否幸福,只要肯多花心思、多動腦筋與尋求改變,都有機會營造出幸福。不要只等待幸福出現,對人的互動與關心,對環境的尊重與關懷,善用智慧進行改變,或許可以讓傷腦筋的困擾轉化成不錯的體驗,這就是你自己營造出來的幸福。
要營造幸福環境的第一步就是別局限在狹隘的思維中,多看、多聽、多了解和多學習可以幫助開拓我們的思維廣度。通常人們要聽到、看到或體驗到不幸福,才會發現什麼是幸福。學習感恩與滿足,可以讓人遠離煩惱,幸福環境自然而生。只要以開闊的心胸思考,持續學習、調整和營造,讓周邊的人也能感受到你的幸福,就能營造出幸福的環境。
總之,想要幸福環境,除了營造幸福環境外,還要不斷維護良好的幸福環境與持續開創幸福環境,這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走入愈來愈幸福的環境。不論是營造幸福環境與維護幸福環境,除了考量自己的需求外,也要多替別人思考,這樣不但能讓自己幸福,也能讓周邊所有的人,甚至周圍的動、植物都能幸福,我們就能處在全世界都幸福的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