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氣候變遷專題報導(三):台灣的氣候變遷
105/06/15
瀏覽次數
1926
陳昭銘
|
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班
全球暖化源自溫室氣體的顯著增加,強化的溫室效應進而引發全球溫度上升。雖然如此,但溫度上升幅度各地有所不同。例如,陸地高於海洋,極區高於赤道。在暖化不均的背景下,各地增溫的差異,可轉化以反應熱源變化強度也有所不同。顯著增溫的地區其空氣受熱上升,而增溫不顯著地區的空氣,相對而言便屬於偏冷,空氣傾向下沉。當大氣質量因反應熱源變化差異而重新分布後,將造成全球性與區域性的環流變化,風場隨之變異。水氣由於通常伴隨風場輻合而轉化成降雨。因此,各地的降雨型態在全球暖化下,因環流與水氣傳送改變也將產生變異。全球暖化所引發之氣候變遷現象,通常反映在溫度與降雨型態的改變。
根據「2011年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台灣地區在過去百年的暖化情形相當明顯,年均溫的暖化速度約為1.4℃/100年,大概為全球平均年均溫增溫趨勢(0.7℃/100年)的2倍。最近30年來,台灣地區的暖化強度更激增為2.9℃/100年,比過去百年期間的暖化強度又倍增,反映台灣地區暖化趨勢持續進展,且越來越增強。在區域分佈方面,西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台北、台中、台南)就比東部人口較少的城市(如花蓮、台東)之增溫來得更為顯著。研究指出,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其增暖幅度比人口較少的鄉鎮或偏遠地區約高出1倍。換言之,台灣地區一方面隨著全球暖化趨勢而增暖,另一方面,因台灣地區高人口密度的都會區所引發的都市效應,造成額外的增暖機制,結果便是高出全球平均暖化趨勢1倍的暖化速度。
在降雨型態方面,台灣地區總雨量在過去百年雖無明顯增多或減少,但總降雨日卻是明顯減少。大豪雨日數在近50年與30年有明顯增多現象,但小雨日則是大幅減少,呈現出下雨機會傾向減少,但一旦下雨就偏向降大雨的型態,朝向極端降雨的災害性天氣型態發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雨日的減少,小雨日通常是屬於季節性的例行降雨,如夏季短延時的午後雷陣雨。台灣地區夏季多高溫,日出後太陽輻射為地表帶來大量熱能,這些熱量可經由地表水氣吸收,受熱蒸發後,上升到高空凝結成雲滴、水滴,再形成降雨後予以釋放熱能在高空,這也是夏季例行性午後雷陣雨的成因,其主要作用則是將地表過多的熱量予以釋放到高空中,再經由高空較強的風場往外傳送。
降雨過程中落下的雨滴則會使地表降溫,形成維持地表舒適環境的永續機制。然而,高度城市化的都會區,地表多為建物、馬路、水泥地所覆蓋,綠地與植被區域較鄉村明顯減少,因此能吸收到熱能的水氣量隨之減少,蒸發上升的機制隨之明顯降低,此環境變異對應到區域性午後雷陣雨之減少。午後雷陣雨發生頻率減少之下,造成小雨日的顯著減少,也會導致地表溫度因無法釋出而引發增溫現象。因此,伴隨人口增加、都會發展的都市效應,對暖化現象應具有強化的作用。(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
翁叔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氣候變遷(105)
溫室效應(65)
推薦文章
112/06/15
窺視宇宙的奧祕:地面與太空望遠鏡的新發現
劉詠鯤
|
科技魅癮
儲存書籤
112/04/28
解析臺灣「負碳」技術發展的挑戰,為何自然碳匯潛力無窮?
廖珮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7/31
讓太陽能板不與植物搶陽光!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孟心飛教授分享「有機太陽光電裝置」
廖珮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4/28
什麼是海洋藍碳?帶你揭開 2050 淨零挑戰賽中超級新秀的面紗
周文臣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