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登陸彗星的創舉!沉睡中的菲萊號

105/12/01 瀏覽次數 1683
2014年11月12號,由歐洲太空總署發射的羅賽塔號探測器,經歷十年的航程後抵達任務目標 67P 彗星,並且投下登陸器「菲萊號」降落在彗星表面,寫下了人類首次近距離探索彗星的紀錄。科學家探索彗星的目的是什麼呢?他們又如何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呢?請聽今天的科學三分鐘,與您分享:登陸彗星的創舉。
 
昔日的掃把星,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幫手?

按照天文學家的定義,彗星是由冰和灰塵所組成,環繞太陽運行的星體。在接近太陽的時候,溫度上升的彗星會釋放出大量的氣體和冰的顆粒,形成能反射陽光的彗尾,因此人類會觀察到彗星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所以也俗稱彗星叫掃把星。
 
有一個科學上的假說,認為地球在剛誕生的時候並沒有水分,如今覆蓋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海洋,可能是由撞擊地球的彗星所帶來的。除了水以外,彗星或許還帶來碳、氫、氧、氮等等構成有機體的必要化學元素。也就是說,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很可能跟彗星有密切的關聯。
 
登陸彗星的困難
 
過去,世界各國曾經派出許多架探測器來研究彗星,但這些探測器都只是從彗星旁邊飛掠而過,能蒐集的資料很有限。到了1990年代,歐洲太空總署開始規劃一個能伴隨彗星航行,進行長時間研究的探測計畫。由於彗星的體積小,重力也小,探測器必須利用彗星遠離太陽速度比較慢的時候,從後方慢慢追上去,才有機會被彗星的重力捕捉住。
 
羅塞塔號在2004年發射升空後,總共花費十年調整軌道,終於在2014年5月,於木星軌道附近,接近了任務目標 67P 彗星,經過一連串精密的操作後,在8月時順利進入環繞彗星的軌道。

任務的下一步,就是登陸彗星。在此,登陸器「菲萊號」扮演關鍵的角色。工作人員透過羅塞塔號,經過三個月的觀察之後,選擇了彗星表面適合著陸的地點,放出菲萊號開始降落,這也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登陸彗星。
 
這次登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少菲萊號著陸後,還可以正常運作。但可惜的是,菲萊號在彗星表面彈跳了幾次,落到某一處懸崖旁邊的陰影裡了。因為掉在陰影裡,太陽電池板無法照射到足夠的陽光,菲萊號運作三天之後,電力就用完了。工作人員只能寄望當彗星更接近太陽的時候,登陸器能夠重新恢復運作。

雖然只有短短三天時間,菲萊號已經在彗星上發現了含碳的有機分子,證實了科學家的猜想。羅塞塔號也將繼續執行任務,伴隨 67P 彗星一起航向太陽,預定於2015年8月通過近日點。到時候,受到太陽加熱的彗星釋放出壯麗的彗尾,羅塞塔號將會趁機蒐集彗星組成成份的相關資料,或許到時候菲萊號也會再次被陽光喚醒,展開鑽探彗星表面的任務,進一步揭開彗星神秘的面紗。

今天的科學關鍵字,就是:羅塞塔號探測器(Rosetta)。您可以透過關鍵字,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 行政院科技部補助製播,於2014-11-30 16:55:00播出
  • 原標題:登陸彗星的創舉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