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物科技的應用:農業生物技術

93/01/13 瀏覽次數 21673
什麼是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一門應用生物的科學,即利用生物學原理,在生物體內生產實用產品的一項技術。例如,利用魚類生長激素在鮭魚體內大量表達,使鮭魚體重增加五到十倍以上。此項技術正應用到人類醫藥的生產、農業產量的增加、農業疾病防治,以及生態防護等方面。

生物技術的誕生,得從基因操作技術談起。基因操作技術源起於一九五三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立克(Francis Crick)二人對去氧核醣核酸(DNA)雙股螺旋結構的預測。到了一九七二年,史丹佛大學史坦利.可漢(Stanley Cohen)教授發現質體DNA能送到大腸桿菌中進行體外大量培養;以及加州大學賀伯特.波義耳(Herbert Boyer)教授發現革命性酵素-依可阿萬(EcoR1),利用此限制性核酸酵素,能將質體DNA的特定片段核酸切割下來,從此開啟了基因操作技術的時代,經由二十世紀末的百家爭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百花齊放的農業生物技術年代。

生物技術中常用到的,有基因重組與基因轉殖等技術。什麼是基因重組技術?簡言之,就是一項在體外進行去氧核醣核酸剪接的技術。利用限制性核酸酵素,將特定的基因從染色體上切下,再用核酸連結酵素,將剪下的基因連接到特定的載體上,最後將含有特定基因的載體送到大腸桿菌內培養,以便獲得大量的特定基因。然後配合基因轉殖技術,將特定基因送到動物或植物體內表達,以達到基因轉殖的目的。

這裡所稱的載體,有時也被叫作質體,它是細菌體內游離的核酸,具有承接外源基因以及將其帶至特定細胞內的能力。至於基因轉殖技術,則是利用轉殖器如顯微注射器或基因鎗,將含有特定基因的質體送到動物或植物體細胞及胚中,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發揮功能的技術。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糧食與農產品的增產,以及抗病品種的育成,在開發中國家如非洲和大陸等地區是相當重要的,其中以抗病基因的轉殖成效最為快速與顯著。

植物生物技術可區分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及基因轉殖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主要是基於每一個植物細胞都有潛力進行複製、分化、發育成一株完整植株的特色。此項技術應用範圍廣泛,大致可分為:用來生產無病種苗;採用懸浮方式大量培養細胞,做為抗病育種的篩選材料;利用細胞融合方式,從事雜交育種工作,以節省傳統育種過程所需耗費的土地、人力與時間;用來保存種原,增進生物的多樣性,避免原生種因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而滅絕;商業化的大量繁殖、生產苗種,臺灣大宗外銷的蝴蝶蘭,其瓶苗生產即是利用此一技術;以及用來生產抗癌藥物如紫杉醇等醫藥品及工業原料。

基因轉殖技術,是基因重組技術與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二種技術的結合。此一技術可以將來自微生物、動物或植物的外源基因導入植物體中,藉以改變植物的各項特質,或利用植物做為生產工廠。此一技術的發展,打破了種間雜交不親和性的傳統育種藩離。以下列舉一些基因轉殖植物的應用。

改變植物的栽培與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由於雜草與作物競爭養分與空間,導致作物生長速率降低,於是開發抗殺草劑的基因轉殖植物成為努力的方向。此型植物也是目前栽植面積最多的基因轉殖作物,美國種植的大豆大約70%是具抗殺草劑的基因轉殖大豆。

改變觀賞植物的外表性狀,如改變花卉作物的花色-目前在市面上所看到的藍色玫瑰花、淡紫色康乃馨等都是基因轉殖的產品,這些花色利用傳統雜交育種方法是無法達成的。

增進食物的營養及風味-第三世界國家的兒童,每年因為維他命A缺乏,導致各種疾病而死亡的人數高達百萬人。瑞士科學家利用基因轉殖技術開發出的黃金米,富含胡蘿蔔素,可以做為維他命A的豐富來源,有助於解決此一營養缺乏問題。

分子生物農場-例如將來自於水蛭的水蛭素基因轉殖入植物中,所生產出來的水蛭素可用來治療與血栓形成有關的疾病;生產可食性疫苗,例如將來自於病原微生物的表面抗原基因轉入植物中,並使其大量地表達在可食性的植物組織部位,人體經由直接攝食這些植物後,免疫系統可以誘導出抗體以對抗這些病原的感染,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此外,由於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利用動物或植物生產特定產品或藥物的可行性增加,這種方式的運用稱為分子生物農場。例如將牛隻乾酪素基因數目增加,使得在牛奶中表現出含量較平常為高的乾酪素,如此可以提升乳酪(cheese)和優格(yogurt)的產量。

在豬隻的生物技術方面,包括增加生長速度、改進肉質組成和增加抗病能力。近年來,一些生物醫學研究人員企圖將豬皮覆蓋在燒燙傷患者的傷口上,以降低疼痛並防止細菌感染,但豬皮會造成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為了降低豬皮所引發的免疫排斥反應,科學家利用基因轉殖方式,把人類誘發嚴重免疫反應的基因,如CD55、CD46和CD59送到豬胚中,使豬隻體中表現出該類基因,而減少排斥作用。

關於生物技術在食用魚種生產上的應用,一如早期的基因轉殖實驗,讓老鼠的生長激素在老鼠體內大量表現,可以使老鼠體型增加 1.5 ~2 倍一樣,若將大西洋鮭魚的生長激素大量表現在魚體內,則可讓魚的體型增加 5 ~ 8 倍之多。然而,這種以基因轉殖方式生產的食品,具有造成生態危害的潛在危險性,因此均採箱網方式養殖,以避免造成不可預知的生態浩劫。

農業生物技術的極限

綜合以上所述,生物技術應用的範圍廣泛,涵蓋農業、工業、生態保護、醫藥等領域,其蓬勃發展,無疑地會大大增進人類生活的福祉。

然而,利用生物技術所轉殖的動、植物的最大極限,是在於這些轉殖生物對人體具有潛在的危險性,如容易引起身體的過敏等。另一方面,這些轉殖生物有可能造成生態的危害,如大量的動、植物基因轉殖體外洩,以致破壞生態系的平衡,在水生生物方面,尤需審慎為之。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