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減碳任務:碳稅與碳交易的優與劣

107/03/05 瀏覽次數 18999

碳交易是利用排碳量作為交易依據的制度(圖/Morning Brew,Unsplash)
全球暖化是目前各國同時面臨的重大問題,如何面對與解決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危機,成為當今之重要任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已經有利用市場經濟的概念作為發想,制定世界各國共同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與機制,「碳稅」與「碳交易」(Carbon trading)也在相關議題下因應而生,成為目前各國政府所使用的減碳工具,而這可說是為環保盡份心力的交易市場,已聲名大噪並隨之成長;因此,了解碳稅與碳交易是如何進行以及運作,更是重要的趨勢之一。碳交易是利用排碳量作為交易依據的制度(圖/Morning Brew,Unsplash)

 

 什麼是碳稅與碳交易?

 

「碳稅」是價格工具(又名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是藉由調控價格來影響消費行為),若由字面上的意思,可以說是針對碳排放所徵收的稅。碳稅就是附加在使用者身上,對使用者的每單位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徵收稅目,當使用者進行減碳的費用低於碳稅時,就有誘因能夠成功的推動使用者主動減碳,所以減碳的成效關鍵在於碳稅制定的高低。

 

而「碳交易」是數量工具(又名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是控制貨幣供應數量的調控工具),首先政府會先設立溫室氣體的總量管制目標(Cap),再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權(Emissions permits)給各個排碳的業者。每個業者的排碳量不能超過自身所擁有的排放權,如果排碳量低於所規定的排碳權,就可以將多餘的排碳權與其他業者(尤其是那些排碳量超過自身排碳權的業者)進行交易。而排碳權不足的業者,也可以跟其他有剩餘排碳權者,進行碳權的購買。

 

這樣一來,「減碳」除了可以避免因排碳量超過許可範圍而被罰款,也可以將多餘的碳權進行買賣,得到一筆額外的收入,就能鼓勵業者進行減碳;而超過排碳量的業者除了可能要付罰金之外,也要想辦法購買碳權;因此,若不進行減碳,那麼額外的一大筆花費就無可避免了。由此可見,「碳交易」的機制能達到減碳的功效,進一步減緩全球暖化的危機。

 
碳交易(圖片來源:由世新大學「二氧化碳與能源發展科普推廣計畫」製作)碳交易(圖片來源:由世新大學「二氧化碳與能源發展科普推廣計畫」製作)

 

碳稅與碳交易的優缺點

 

碳稅及碳交易皆為對抗暖化的市場經濟工具,兩者之運作也各具特色;因此,以下根據這兩種機制,針對經濟、環境、行政管理以及公共財政和社會福利等面向進行優缺點的分析。

 

在經濟層面上,使用碳交易制度,業者可以經由減碳來獲取利益,但是碳交易的價格十分不穩定,且容易因為供需、市場的結構與變化的制度而受到影響,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況下,該制度就容易引起異議。使用碳稅推動減碳,在經濟效率上有其優點,因為碳稅是一個非常清楚的價格,業者可以依據碳稅的價格來規劃生產,但碳稅的訂定也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事前的調查與規劃,因為若是碳稅價格太低,就不會達到推動業者減碳的效用,但若是價格太高,除了業者不願意配合外,也可能會衝擊到消費者。

 

在環境層面上,碳交易可以確保減碳目標的達成,但實際操作起來的成本較高,因此常會導致國家參與碳交易的意願降低。而碳稅因為其適當的價格難以事前預測進而訂定,就如先前所述,不適當的碳稅價格對於減碳的推動是無效的。

 

就行政層面而言,在設計碳交易機制的過程中,所要涵蓋的層面十分廣泛,除了事前監測業者排碳量;過程中分配碳權、監測業者的排碳量,是否超過自身碳權,甚至是碳權交易的買賣機制,都需要通盤的規劃,因此並非想像中的容易。使用碳稅在進行行政管理時比較輕鬆,因為碳稅可以直接附加在原本就已經存在的稅收系統之中。

 

在社會福利的層面上,由於使用碳交易是以碳權作為出發點,若碳權是利用拍賣的方式進行核發,政府能夠有穩定的收入,但是碳交易的機制,很容易受人為操作的影響而衍生問題。然而使用碳稅可以穩定國家的財政收入,若進一步將稅收用於推動綠色財政改革,將會有大大的幫助。

 

在這麼多的層面之下分析碳稅與碳交易的優缺點,可發現兩種機制其實具有互補性,而其中沒有任何一者是完善無虞的,但仍須注意的是,「碳稅」及「碳交易」絕非通盤的萬靈丹。

 

碳稅還是碳交易?

 

「碳稅」與「碳交易」的市場機制出現,讓大部份的學者不免思考,是否可以將兩種機制混合使用?還是採行單一政策?看來推行過程仍有許多探究與思辨的空間。若政府真的想要施行碳稅或是碳交易,抑或兩者一起使用,則必須要好好的將所有的細節進行規劃,不能夠草率了事,以求減碳的工作能達到最好之成效。

 

責任編輯:

審校:吳政岳

資料來源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
  • 原標題:碳稅與碳交易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