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伊斯蘭文化:伊朗伊斯蘭

106/09/04 瀏覽次數 1991

伊朗,這個交織著古波斯與伊斯蘭文明的神祕國度,境內諸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已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其與伊斯蘭有什麼關聯?又伊斯蘭在這土地上究竟是如何流傳的,以及其對世界文明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疑問始終帶給世人許多美麗的想像。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充滿魅力的文明古國吧。

 

伊朗被納入伊斯蘭境域

 

西元7世紀初,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伊斯蘭,隨著不斷地對外征戰,版圖也逐漸擴張,甚至形成一個跨越歐亞非的龐大伊斯蘭帝國。在這過程中,伊朗地區也在第三任正統哈里發歐斯曼(Othman)時期納入伊斯蘭帝國的範圍,而伊斯蘭信仰也隨之傳入。

 

隨後的伍麥亞朝(the Umayyads,西元661−750)時期,阿拉伯統治者在軍事方面把部族軍力與被統治者的波斯人合組成一股強大的軍事勢力,對外持續做政治性與宗教性的擴張,使得屬於閃族的阿拉伯人與屬於亞利安人種的波斯人更加緊密地整合。而在行政制度方面,也透過特定賦稅制度的實施,使阿拉伯人與當地原有的波斯菁英自然地產生合作關係。在這情況的發展下,更加速了伊斯蘭信仰在當地的傳播與普及。

 

波斯人在伊斯蘭中的崛起

 

到了阿巴斯朝(the Abbasids,西元750−1517)時期,波斯文化以及波斯人的地位在當時伊斯蘭帝國中的影響力逐漸上升。在政治方面,伊斯蘭的前薩珊帝國(the Sassanids)的君權觀念以及官僚制度逐漸融入當時伊斯蘭帝國的體制之中。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文學與哲學發展上,許多薩珊時期的文學與哲學作品被翻譯成阿拉伯文流傳。到了9世紀初,由於阿巴斯朝內部繼承權爭奪的問題,使得具有一半波斯人血統的瑪蒙(al-Ma’mun,西元813−833在位)最終獲得最高的權力並成為帝國的哈里發(Khalifa)。

 

瑪蒙與其父親哈倫.拉胥德(Harun al-Rashid,西元786−808在位)在位的時期,可說是阿巴斯朝最鼎盛的時期。哈倫以及瑪蒙在對抗拜占庭帝國的入侵中,都曾率領軍隊進入安那托利亞(Anatolia)地區,象徵著其政治力量的展現。一個朝代的興盛與否,也能從其首都的繁榮程度窺知一二;阿巴斯朝的首都巴格達(Baghdad)與中國唐朝的長安當時並稱為兩大國際大都市。

 

帝國內不只軍事與商業都非常昌盛,瑪蒙也相當重視藝文的發展,曾借重波斯的藝文傳統來發展帝國的文化內涵。中世紀伊斯蘭文明之所以能夠高度蓬勃發展,是融合了許多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成的,包含來自波斯、希臘、拜占庭文化等的影響。而瑪蒙延續其父親的規畫並加以擴大,在巴格達設立了名為「智慧宮」(Bait al-Hikma)的圖書館與文化中心,把古波斯、希臘、印度等地的人文與科學等古典著作大量地翻譯成阿拉伯文保存,廣含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化學、動物學、地理學等領域。

 

這些著作日後又透過伊比利半島的穆斯林政權傳入歐洲,並翻譯成拉丁文版本,復興了希臘文化,進而帶動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因此現代歐洲學者主張西元8到13世紀之間是「伊斯蘭文明的黃金時代」(Islamic Golden Age)。

 

蒙古與突厥部族征服伊朗

 

阿巴斯朝後期隨著中央統治者實質影響力的下降,許多帝國邊陲地區逐漸形成半獨立的公國或附庸,名義上是擁護中央政權或只繳納象徵性的賦稅,但中央統治者仍被視為傀儡。雖然統治者的控制力下降,並呈現權力結構鬆散的情況,但是在宗教上,伊朗地區許多公國或附庸政體仍然以伊斯蘭為主要信仰。

 

在這樣積弱不振的情況下,阿巴斯統治者試圖恢復前期中央集權的盛況,因此引入了突厥人的勢力,而在這過程中突厥人也逐漸地改宗成為穆斯林。約在11世紀初由突厥人所建立的塞爾柱朝(Seljuk,西元1037−1194),就是重要的代表。

 

塞爾柱朝不只統一了現今整個伊朗全境以及伊拉克區域,更向西推進打敗了拜占庭帝國,控制了安那托利亞地區。但是突厥人統治伊朗並沒有太久,因為13世紀初,蒙古人的鐵騎橫掃整個中亞地區並進入了伊朗,其軍隊更向西進逼到現今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

 

蒙古人在西元1258年攻下巴格達並消滅了阿巴斯朝,成吉思汗的孫子旭列兀及其後裔在此建立了伊兒汗國(Ilkhanate,西元1256−1335),領土包含了今日伊朗全境。蒙古人統治初期,對於伊斯蘭採取相當仇視的態度。因此,這時期伊斯蘭在伊朗的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壓抑,但是伊斯蘭文明整體的發展卻是不然。

 

伊兒汗國伊斯蘭化後更加積極地發展伊斯蘭文明。伊兒汗國末期由於繼承權的爭奪,使伊朗的統治情況失去完整性,一直到帖木兒朝(the Timurids,西元1370−1506)時期才又控制伊朗,並置於單一政權之下。伊斯蘭在伊朗的發展,從突厥政權統治開始,再經歷了約300年蒙古人的統治,其組成成分也呈現更多元的面貌,除了原有的阿拉伯與伊朗文化之外,更融入了突厥與蒙古文化的元素。

 

波斯帝國的再現與什葉伊斯蘭

 

中世紀後期,伊朗出現了由具有蘇非道團(Tariqa)背景的薩法維氏族所建立的薩法維朝(the Safavids,西元1501−1736)。薩法維氏族確切起源並不清楚,但這無損於薩法維帝國在伊朗歷史上的重要性。在軍事方面,它與歐斯曼帝國(the Osmanlis)、蒙兀兒帝國(the Mughals)並稱三大伊斯蘭火藥帝國。薩法維朝強盛時期的領土,含括了今伊朗全境、伊拉克東部、亞塞拜然、高加索區域、阿富汗與南亞西北部地區。

 

薩法維朝除了驅逐東北部的烏茲別克人,力抗西邊的歐斯曼帝國,並重新恢復伊朗領土的統一外,也強調以波斯為自我的認同,是自薩珊帝國之後再次出現以伊朗本地人所組成的政權,因此又稱為第三波斯帝國。在宗教方面,薩法維朝有別於之前的順尼穆斯林政權,首次把什葉伊斯蘭(Shi’ism)列為官方宗教,時至今日伊朗仍把什葉伊斯蘭立為官方宗教。

 

薩法維朝的發展在阿巴斯一世大帝(Abbās I,西元1588−1629在位)繼位後達到高峰,他除了建立效忠自己的軍隊外,並使用在當時尚屬先進的火藥武器,這些措施使其統治下的薩法維朝重新恢復中央集權,以及具備了與敵人抗衡的國力。阿巴斯一世大帝也很重視對外的關係,從他與歐洲、印度的商貿和外交同盟關係的建立就可得知。此外,藝文活動也蓬勃發展。

 

另外,他把首都遷往伊斯法罕(Isfahan),並在那裡建造了著名的國王廣場(現稱為伊瑪目廣場),而在廣場的南側與東側則分別興建國王清真寺(現稱伊瑪目清真寺)與洛特菲拉(Sheikh Lutf-ullāh)清真寺。這些建築都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現今伊斯法罕城市許多壯麗的建築多是在這時期所建造。除了透過清真寺的建立來顯示統治者對伊斯蘭的虔誠之外,建築本身傑出的結構設計如圓頂與玄關處的圓拱,再加上內部名聞遐邇的伊斯蘭幾何圖形裝飾,都可顯示當時建築藝術水準之高與國力的強盛。

 

阿巴斯一世大帝也提倡手工藝與商業的發展,他從世界各地招集了許多傑出的工匠與藝術家到伊斯法罕,使得當時的伊斯法罕成為世界工藝品中心,而有「來到伊斯法罕就猶如見到了半個世界」(伊斯法罕半天下)的俗諺。但是在這強盛的背後,仍隱藏著許多內部的問題,諸如過度的中央集權使得邊防力量減弱、土地分配的問題、宗教學者影響力的上升、統治者道德的下降,以及官僚體制腐敗等,使得薩法維朝國力逐漸衰弱,導致薩法維朝在18世紀初期受到來自阿富汗的游牧部族的入侵終於失去統治權。

 

近代伊朗的發展

 

薩法維朝滅亡之後,伊朗地區由幾個重要游牧部族分別據地成立政權統治,一直到18世紀末才由嘎賈爾族統合建立嘎賈爾朝(the Qajars,西元1779−1925)。

 

嘎賈爾朝統治者雖然仍奉什葉伊斯蘭為官方宗教,但其獲取權力的過程是依靠軍事力量,其實缺乏宗教統治的正當性,因此嘎賈爾朝統治者非常強調其與宗教的關係,試圖以什葉伊斯蘭的保護者自居來合法化其統治權。在其統治時期修建了許多清真寺,如位於戌拉茲(Shiraz)著名的粉紅清真寺(Nasir al-Mulk Mosque)就是19世紀中期時由嘎賈爾朝統治者贊助修建完成的。

 

在這時期的歐洲由於經歷工業革命後在科技方面快速發展,歐洲諸國挾帶著先進的軍事技術以及對商業貿易需求積極向外擴張。在這情況下,伊朗面臨著英法等國勢力的覬覦,同時北方還有俄羅斯的威脅。因此,伊朗開始大量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並進行體制上的改革,在社會、教育、財政,以及司法上進行不同程度的歐化。

 

然而,在面對傳統什葉伊斯蘭宗教學者的反對以及主政者更換的情況下,這樣的改革並沒有真正徹底執行,但至少對於伊朗未來進行全面的現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嘎賈爾朝末期,面臨改革失敗、內部官僚的腐化,以及經濟上外部勢力的介入,終而導致其垮台。

 

當代伊朗伊斯蘭的發展

 

19、20世紀交替之際,伊朗面對前述的內外交逼,民眾對於政府的不滿聲浪越來越大,因而在1921年發生政變,嘎賈爾朝末代統治者被驅逐出境,並由軍事領袖建立了巴勒維朝(the Pahlawis,西元1925−1979)。巴勒維朝統治期間,伊朗進行全面且大規模的現代化以對抗西方列強的威脅,在政治上並強調伊朗民族的團結。在這以西方思想為主軸的改革運動下,什葉伊斯蘭受到一定程度的壓迫。

 

正如前面所提伊斯蘭在伊朗的歷史發展中,什葉伊斯蘭已經在地扎根相當深,且不可忽視的是什葉宗教學者集團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雪上加霜的是國際石油價格又大幅下跌,導致經濟局勢更為不堪,再加上內部不同意識形態者的反對,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反政府聲浪。最終在1979年發生革命,巴勒維政權的瓦解,由什葉伊斯蘭宗教學者何梅尼(Khomeini)為首所組成的伊斯蘭共和國政府取而代之。

 

何梅尼所建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主張政教合一的政權。共和國憲法的最高權力依據是伊斯蘭法,精通伊斯蘭法學的宗教學者則成為實質上國家政策制訂的主導者。自20世紀以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由宗教學者所領導實踐伊斯蘭法的真正「伊斯蘭國」。

 

這樣的體制從制度面來看,實是共和國政體的一種特殊修正。雖然有議會、總統、總理、憲法等設計,但何梅尼主張若要適當落實伊斯蘭,就必須恢復先知穆罕默德時期政教合一的狀況,不應該把政治權力劃分給世俗的行政官員,宗教學者不應只擁有宗教事務或法律上的解釋權,更應該積極參與國家事務。

 

伊斯蘭在伊朗

 

什葉伊斯蘭對於伊朗的重要性,從16世紀初就已逐漸確立了。換句話說,什葉伊斯蘭對於伊朗人的影響至今已五百多年,已經成為伊朗人不論是物質或是精神上不可或缺的要素。近代西方強權興起後,由於伊朗的地理位置,無論就軍事戰略或商業貿易而言都極具重要性,因此受到西方強權的覬覦。當西方強權挾帶著軍事的優勢進逼伊朗,或透過建立親西方政權的途徑,或以其他的形式試圖影響伊朗的發展時,伊斯蘭對於伊朗當權者而言,都是不可忽視與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早在薩法維朝,當權者透過什葉伊斯蘭成功地建立政權的合法性,並與當時的順尼伊斯蘭(Sunnism)國家有所區隔,就是透過伊斯蘭來穩定政權的一個鮮明例子,更重要的是使什葉伊斯蘭成為伊朗的主要宗教思想,延續至今。但也並非所有的政權都能夠如此順利調和政教之間的關係,20世紀中葉巴勒維政權的垮台,雖然涉及很多因素,但最終仍無法擺脫伊斯蘭的影響,甚至還被所謂的「伊斯蘭」共和國所取代。

 

由以上的例證可以得知,伊斯蘭從7世紀初至今一千多年以來,在伊朗都扮演關鍵的角色。也因此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中,絕對是一個值得去了解與關注的對象。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