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子宮頸癌預後模式 協助擬定最佳療程

98/04/10 瀏覽次數 26069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幾乎是所有子宮頸癌與癌前期病人的致病原因,但是引發子宮頸癌的 HPV 基因型別在不同社會、不同族群中各不相同。

長庚醫院婦癌研究中心賴瓊慧教授,以該院 2,118 個子宮頸癌病例為樣本,鑑別出在臺灣引發子宮頸癌的基因型別,再以第1期到第2期 1,067 個做初始手術的病例做多變數分析,歸納出 7 個獨立預後因素,並建立預測病人預後情況的模式。這模式可協助醫師擬定更精確的治療計畫,達到最少代價獲得最大療效的目的,也可用來協助前瞻性臨床試驗設計做為預後分層的依據。

賴教授的研究團隊以 1993 年到 2000 年在長庚醫院接受治療的第1期到第4期子宮頸癌患者中,已開刀或做放射治療的 2,118 個病例為基礎,利用臺灣本土生技公司研發的基因晶片做大量的樣本檢測,清楚勾勒出曾經在臺灣地區致癌的各種 HPV 基因型別。得知臺灣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約有65%是由 16 型與 18 型 HPV 所引起,其次是 58 型、33 型與 52 型。現在這份資料已成為臺灣本土的代表性資料,可做為研究 HPV 疫苗和衛生單位研擬行政策略的參考。

賴教授團隊又從 2,118 個病例中,挑選 1,067 個第1期A至第2期A接受初始手術的病人做多變數分析,得到(1)年齡大於  45 歲,(2)第2期,(3)分化中度至不良,(4)子宮頸基質侵蝕深度超過 1/3,(5)HPV 18 型,(6)骨盆淋巴腺轉移,以及(7)子宮旁結締組織浸潤等 7 個危險預後因素。

一般醫師在為癌症病人研擬治療計畫前,會先評估病人的預後情況,也就是預測病人將來會因為這個癌症所造成的死亡或再發機會是多少。賴教授的團隊針對上述 7 個預後因素,把具有 0 ~ 2 個因素的設定為低危險群,具有 3 個因素的設定為中危險群,具有 4 個因素的設定為高危險群,並依這原則建立一個預測病人預後情況的模式,這個模式可做為醫師們擬定治療計畫的參考。

例如對於術前就有 4 個危險預後因素的病人,就直接施予化學放射治療不動手術。因為這位病人即使做初始手術後仍需再做放射治療,而其療效與直接施予化學放射治療的效果一樣,但是手術後再做放射治療的副作用比較大,因此選擇化學放射治療較妥當。

惟這個預後模式只適用在開刀原則與臺灣類似的地方,如歐美國家,若在日本就不一定適用。因為遇到這類病症時,日本婦產科醫生的開刀原則與我們不一樣,如對於第2期B的病人他們較傾向開刀,所以這個模式在日本不適用。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