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李明旭相信挑戰雖大,但相對機會也不少,因為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決心,勢必會帶動民間投資增加,為民眾帶來一個永續、健康又繁榮的嶄新未來。
首圖來源:科技報橘
因應氣候變遷危機,世界各國近年來積極朝著淨零或碳中和等方向前進,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公開宣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期程及相關政策,而臺灣也在 2021 年宣布 2050 凈零排放目標,並訂出實踐目標的四大支柱策略:去碳能源、產業與能源效率、運具電氣化以及負碳技術。
要達成淨零排放,能源供給端是關鍵之一!
「在這四大支柱中,負碳技術是邁向淨零排放的最後一哩路,而去碳能源、產業與能源效率及運具電氣化,則是推動能源轉型的三大關鍵策略,也是臺灣目前最大挑戰。」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說。
李明旭教授曾於 2019 年至 2021 年擔任科技部自然司永續學門召集人,瞭解近年永續研究與應用趨勢,還成立地表水文研究室,以陸地水文研究主體建置完整之水文微氣象通量觀測站。
李明旭進一步指出,能源轉型必須兼顧能源供給與需求兩個面向來看,在能源供給端必須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否則很難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從經濟部統計數據來看,臺灣能源供給高達 98% 為進口,以天然氣、媒、石油為主要進口項目,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溫室氣體,唯有發展再生能源,戒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才能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不過考量到臺灣國土面積有限,在推動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發展時,必須先討論出臺灣的國土環境所能承載的再生能源發展潛力,同時需要克服環境生態的挑戰,如:光電會有土地競合的問題,而離岸風電可能有海域生態保育問題,做好完善的整體規劃兼顧環境與社會公平正義,才能順利推動能源供給由化石能源轉向使用再生能源。
除了供給端的轉型,能源使用端也有轉型的必要性。根據環保署統計,溫室氣體排放占比以製造業占 50%居首位,其次則是住商部門、能源部門與運輸部門各約占 22%、14% 與 13%,因此,必須改變能源的使用方式與結構,例如:發展高效能製程、推動節能建築、普及電動車等,才能有效降低對能源的需求且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透過跨部會協作方針就能有共識的朝目標前進
「面對能源轉型的諸多挑戰,唯有跨不同部會、跨中央及地方政府及透過完善社會溝通的對話與協作,才能有效克服挑戰,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李明旭認為,任何一個部會的行動方案或策略,或多或少會與其他單位有關,必須透過與不同部會或業務單位的協作,在彼此有共識的前提下,共同擬定具體行動方案,並透過公眾溝通且兼顧公正轉型,才能減少執行過程中的社會衝突、齊心協力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以設置光電案場為例,這不只是能源部門的責任,隨著光電系統的設置類形不同,如屋頂型、地面型、漁電與農電共生型等,就可能涉及到住商、環境與農業等不同部門。再以運具電氣化為例,電動車要上路,更需要充電椿等基礎設施的支撐,也帶來額外電力的需求,所以它不只和運輸部門有關,還需要與能源、住商部門協商,電動車才有機會逐步取代燃油車。能源轉型不是單一部會把自己的主則業務做好就好,需要跨部會協作機制。
推進臺灣永續發展,培養跨領域人才是最好的投資
在推動跨部會協作之餘,國內更需要培養跨領域人才,運用跨領域知識解決錯綜複雜的淨零社會實踐挑戰,才能推動臺灣的永續發展不斷向前邁進。
李明旭強調,在培養跨領域人才時,不只是學習跨領域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研單位應該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鼓勵人才由解決問題出發,去培養解決跨領域問題的知識與能力。
而基於「解決問題」的理念,李明旭會讓學生在大一時先選擇一個畢業專題的題目,透過與指導教授討論需要學習哪些科目,再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循序漸進去培養解決該問題所需的相關學科知識。
倘若學生不知如何選題,也可以從自身有興趣的議題開始,逐步向外擴大學習領域,例如,風機選址需考慮海域地質與生態調查、風機設置需要海事工程技術、風機維運需要仰賴海氣象監測等,,「邁向淨零過程我們需要的都是跨學科知識與技術,跨領域人才需要透過系統性的學習,來培養解決複雜問題的跨領域能力。」
迎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李明旭相信挑戰雖大,但相對機會也不少,因為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決心,勢必會帶動民間投資增加,進而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甚至發展出新的產業,為民眾帶來一個永續、健康又繁榮的嶄新未來。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