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挽救發燒的地球:(導言)

105/05/16 瀏覽次數 2982

2015年12月12日法國外交部長,也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主席法比尤斯,興奮地敲下手中的綠色小槌子,宣布成立最新的減碳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這個全世界通過的第三份多邊氣候協定,有哪些至關重大需要知道的玄機呢?
 
此次巴黎氣候高峰會議有三大目標:

  1. 長期調和全球的減碳過程:在下半世紀達到公平地減碳運作,包括幫助弱勢國家調適對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2. 確認減碳行動為公開且透明,並對大眾公布過程的整體效益。
  3. 長期關注各國是否努力持續減碳,以至少每5年為基準,提供經費來援助氣候復原的行動,幫助氣候系統有回復到之前良好狀態的能力。

 
台灣每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世界平均值的3倍,而石化產業發達的高雄地區則更達到9倍。而我們每個人每天的活動都在導致全球暖化,那些我們覺得無關緊要的事,常常就是至關緊要的。本系列文章首先探討全球對抗地球暖化的心路歷程。讓我們從頭細說,自聯合國於1979年召開了第一屆世界氣候會議,先後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等重要國際協議,然而全球碳排放量仍持續創新高。檢視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走向,一方面倡導節能減碳,追求永續發展的聲音響徹雲霄;另一方面全球的碳排放量卻是持續有增無減。排碳大國以發展經濟或保護相關產業維持國際競爭力的理由,遲遲不願通過相關國際協議。而巴黎氣候高峰會議是繼1992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全世界通過的第三份多邊氣候協定,也是第一次極可能從此改變人類發展方式的氣候協定。<參閱挽救發燒的地球(一):從巴西地球高峰會到巴黎協議>
 
有別於之前的氣候高峰會議,巴黎會議的期待感是有史以來最高,共有超過500家跨國企業及400座城市共同響應,參與人數從原先預估的4萬人,倍增到8萬8798人,讓巴黎氣候峰會成為史上陣容規模最龐大的一屆。連一向對氣候議題冷感的台灣,也有將近200人。為何全球開始感受到搶救地球迫在眉睫,讓我們窺探攝氏2度的歷史淵源,與上限升溫範圍2度的合理性,最後要問人類可以保住這2度的極限嗎?<參閱挽救發燒的地球(二):搶救地球迫在眉睫,攝氏2度?>
 
曾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大主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曾公開呼籲停止所有新的化石燃料探勘,強調「我們不能像沒有明天那樣,持續不斷地沉溺於化石燃料,否則我們將真的沒有明天。」然而氣候變遷是真實在發生嗎?在文章<挽救發燒的地球(三):明日過後,升高2度會怎樣?>中探討影響氣溫有哪些因素與氣候模式的複雜,並讓科學預測的結果不一致,直到2015年11月第五次全球氣候報告中,科學界才達成共識,認定地球的氣候變遷是來自於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活動,而非地球的氣溫的自然循環。而科學預測的不確定性讓政策的決定也跟著搖擺不定。究竟升高2度後會怎樣?為何2度是人類不能超越的升溫極限?若「明日過後」的電影劇本在現實世界上演,會是怎樣的情況!
 
若科學界已經確定大量排碳對氣候變遷的影響,為何政府不減碳?減碳為何困難? ”我們以哈姆雷特”裡一句讓人朗朗上口的台詞:存在或不存在,這是關鍵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Hamlet 3.1)來探討已開發、開發中與未開發國家要面對全球暖化的坎坷道路<參閱挽救發燒的地球(四):減碳或不減碳,這是關鍵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編織出這個藍色的星球,如果其他生物滅絕了,人類可以單獨在這星球上生存嗎?人類高度演化,而地球上其他的生物與非生物被迫要改變,就像排放量最多的前20國(佔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5%),對新奇事物的追求,迫使排名最後的100個國家(所佔的排放比率還不到3%)一同面對這世紀大災難。當地球人口愈來愈多,有想過地球的使用是有極限的嗎?當我們像孩子般歡樂地享用母親供給的一切,有想過資源是可能耗盡的嗎?如何停止索求無度的經濟耗費,有想過要付費給地球媽媽嗎?<參閱挽救發燒的地球(五):給大自然服務費?>
 
 
本系列專題報導,包含以下主題:

  1. 挽救發燒的地球(一):從巴西地球高峰會到巴黎協議
  2. 挽救發燒的地球(二):搶救地球迫在眉睫,攝氏2度?
  3. 挽救發燒的地球(三):明日過後,升高2度會怎樣?
  4. 挽救發燒的地球(四):減碳或不減碳,這是關鍵的問題
  5. 挽救發燒的地球(五):給大自然服務費?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